鼎城教育科研网 | ![]() |
热点文章 |
学校管理中如何调动教师积极性的探讨
苏叶兰 摘要: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不高,必将影响到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进而影响到学校培养的人才的质量。学校管理的目标之一就是要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调动老师的积极性,必须从领导管理因素、物质因素、精神因素、个人因素四个方面入手。 关键词:需要 积极性 对策 从一定意义上说,调动教师积极性是学校管理工作的生命所在。学校领导层可以从以下方面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一、从领导管理因素方面入手,研究提高教师积极性的对策 教师工作压力过重,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领导者对教师的关爱,就要体现在如何减轻其负担上,学校应尽可能从各方面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领导者只有做好教师的工作,正确地认识教师、对待教师、调动教师、组织教师和使用教师,使每一位教师明确学校工作的整体目标、自身的职责和工作的意义,积极地、认真地、创造性地工作,才能提高管理绩效,实现学校管理目标。在现代学校管理过程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关爱教师、赏识教师、尊重教师情感、完善激励机制等,是现代学校管理中调动教师积极性的有效途径,让教职工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 二、从物质因素方面入手,研究提高教师积极性的对策 马斯洛的“需要层级论”第一个层级是“生理需要”,即人和动物共有的、直接与个体生存和种族延续发展相联系的需要。物质需要是人们最基本的心理需要,它是推动人们行为的最强大的动力。目前教师的经济收入、生活水平,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帮助下,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在社会上还是相对较低的,甚至工资没有及时到位,教师的收入与教师的劳动付出是不相当的,教师中普遍存在希望提高工资待遇、改善住房条件的需要,满足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基本需要的衣、食、住、行,创造良好的学校环境,形成好的学校风气、文化氛围和人际关系。好的学校环境能锻炼人、培养人,形成一种积极向上、蓬勃发展的激情。人在这种环境下,心情舒畅,容易创造奇迹。大力改善办学条件,以优美舒适的自然环境调动教师积极性。积极解决家庭环境方面的消极因素,家庭的支持同时表现在精神的鼓励上,支持的程度越高,对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调动越有利。家庭对教师工作的支持与帮助十分重要,这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必要条件。因此学校管理者应尽可能得到创造条件去满足教师的合理的物质需要。 三、从精神因素方面入手,研究提高教师积极性的对策 马斯洛的“需要层级论”第四层级是“尊重的需要”,他说:“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会到自己生活在世界上的用处和价值。”“需要层级论”的第五个层级是“自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08年我实现的需要”,即个人的理想、抱负、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的需要,目的是完善自己和实现自己的潜能。教师的文化层次较高,对精神上的需求较多。现在是经济时代,但教师的这种特点并没有因此而改变,教师非常注重自己的声誉、自己在学校中所处的位置和形象、十分注重领导的评价、个人特长的发展和工余的文化生活等。如果教师之间能相互理解、相互体谅、求同存异、取长补短、顾全大局、相互关心、协同工作,人际关系处于团结和谐、积极向上的状态,那么大多数教师就能感到集体的温暖,增强他们的安全感和归宿感,就能体验到他所从事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所以学校的管理者要尊重、信任和关怀教师。如对教师的缺点一般不宜公开批评,而应该多通过促膝谈心的方式解决;对教师要做到政治上关心,业务上培养,生活上照顾,这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成熟度,也有助于增强教师内在的工作动机,从而提高工作的积极性。 为此,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应根据教师的特点,满足教师的精神需求。除此之外,管理者还必须公正的处理事情,要依法治校,严防亲疏之分、抑扬之嫌的现象发生。领导与教师之间若能做到尊重、信任、关怀和公正,则学校就能处于团结协作状态,在互助互爱的集体中工作生活,教师的心情愉快,积极性高。用激励机制调动教师积极性。根据管理理论,激励是通过激发人的动机诱导人的行为,使其发挥内在潜力,去实现一定的目标的过程,同时也是提高管理效能的一种有效的手段。领导进行奖罚的一般原则有:多奖少罚,奖励的作用在于鼓励良好行为重复出现,处罚的作用在于抑制不良行为重复出现;从这个意义上讲,必须多奖少罚;奖罚要公平,奖罚只能与工作效率、工作能力、工作态度相联系,而绝不能出于感情、关系等因素。奖罚规则尽量明朗。 四、从个人因素方面入手。研究提高教师积极性的对策 教师个人因素包括教师个人素质、是否有不可抗拒的困难等。教师个人是积极性调动的主观因素,因为无论各种客观因素如何,教师个人如果不积极配合,工作积极性也得不到调动。每个人都希望实现个人的理想、抱负,最大程度发挥自己的潜力,使自己越来越成为所期望的人。教师职业的特点决定了教师的成就需要、创造需要比较强烈。教师只有获得了实现自己才华的机会,才会对自己智力劳动所取得的成果感到特别自豪,而这种发自内心的自豪感又常常会推动他们更自觉地去工作、学习和追求。教师希望在为社会、为教育后一代作出贡献的同时。个人价值也要得到社会的承认和尊重。因此,教师希望领导能对他们的工作表现和工作成绩给予及时和充分的认可,不仅重视教师工作任务的完成,还应重视教师个人的发展,给教师提供表现机会,提供进修提高和晋升的机会;对社会,教师希望国家给予教师应有的待遇,希望社会形成尊重教师的风气。因此,学校管理者一方面要善于引导教师把自己的成就需要与教育事业联系起来。使他们认识到学生的成长成才就是个人价值的实现;另一方面,要提供条件,使教师的成才需要、成就需要能获得满足。比如发动教师进行教学、教育研究,给教师以在学校参政议政的机会,参加教育改革试验,并设法提供资料、试验器材,鼓励教师撰写论文、发表专著;对成绩突出的教师给予表彰奖励,并大力宣传,提高他们的社会知名度,使他们成名成家。 参考文献: [1]凯洛夫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年版:第69页. [3]丁志强主编.教育管理心理学,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文章来源: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审阅:教研室 |
|||||||||
↑返回顶部 <<返回主页 | |||||||||
|